《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草案公示
常住人口控制在2000万 轨道网络建成2000公里
到2035年,广州常住人口规模将控制在2000万人左右,比2016年末的人口数增加600万。2月24日23时59分,广州市国规委发布公告称,《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草案已经编制完成,于2月24日至3月25日进行为期30天的公示。根据该规划草案,至2035年,广州城市轨道网络达2000公里,为现在的5倍。该规划特别提出要“强南沙”,南沙将实现30分钟直达大湾区主要城市中心区和重大交通枢纽。另外,番禺区广明高速以北地区等区域也明确纳入了主城区的范围。
草案公示,立即引起广泛关注。记者采访了规划、城市研究、地产方面的专家,对草案作了点评和实施提醒,认为草案的公布,充分显示了千年商都广州新一轮改革开放的预见性和前瞻性,未来的广州将更开放、更包容、更创新。创新科技、新文化创意将不断涌现。
城市规模
2035年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2000万
规划草案提出,要科学调控人口规模,2035年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2000万人左右,同时按照2500万管理服务人口进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根据广州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6年末,广州市常住人口为1404.35万人。
这意味着广州从2017年至2035年,规划范围内增加的人口约为600万,平均每年可增加的人口为33.3万。广州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末广州市常住人口比2015年末增加了54万人,增长了约4%,增加人数超过了33.3万的平均值。不过,2016年这4%的增速是广州近年来的最大值,2015年、2014年的人口增速是3.22%、1.19%,再之前的三年都是在1%以下。
该规划同时提出,要有序疏解旧城区人口,引导人口向城市外围集聚。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在不同群体、不同地区的覆盖范围。用地规模方面,规划提出要严控总量,逐步减量,精准配置,提质增效。以资源环境承载为硬约束,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实现2020年后新增建设用地逐步递减。
公共配套
至2035年城市轨道网络达2000公里
2017年底,广州地铁发布消息称,广州地铁四号线南延段、九号线一期、十三号线一期和十四号线知识城支线等四条新线开通后,地铁线网线路长度增加81.6公里,达到390.6公里,稳居全国第三、世界前十。按照去年3月国家发改委批复的《广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规划(2017—2023年)》,广州将建设10条地铁新线路,总长度258.1公里,总投资2196亿元。到2023年,广州将形成18条线路、总长800公里的轨道交通网络。
该规划草案则提出,广州要建设世界级空港、海港和铁路枢纽。至2035年,广州要建成2000公里左右城市轨道网络。这也意味着,到2035年,广州城市轨道线网线路长度有望达到目前的5倍。
另外,按照规划,至2035年,广州航空枢纽设计年吞吐能力将达1.2亿-1.4亿人次,国际航空旅客中转率达到35%以上;广州港货物年吞吐量达7.5亿吨,集装箱年吞吐量3600万标准集装箱;广州铁路枢纽客运量超3.97亿人次,货运量超过0.77亿吨。
城市结构
形成5个层次城市空间网络体系
本次规划草案则明确将番禺区广明高速以北地区纳入了主城区的范围。该规划提出,要形成“主城区-副中心-外围城区-新型城镇-乡村”的城市空间网络体系。其中,主城区包括荔湾、越秀、天河、海珠四区,白云区北二环高速公路以南地区、黄埔区九龙镇以南地区及番禺区广明高速以北地区。主城区是承担科技创新、文化交往和综合服务职能的核心区域。
记者查询发现,番禺区广明高速以北地区覆盖了广州大学城、广州长隆、大石、洛溪、南村镇等大片范围。
值得一提的是,规划草案特别安排章节提出,要“强南沙”,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核心门户。规划对南沙的发展定位为: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绿色智慧宜居城市副中心、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服务功能核心区和共享发展区。
规划提出,要强化南沙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功能。其核心功能包括大湾区交通中心和综合服务功能核心区。为强化南沙大湾区综合服务功能核心区功能,规划提出要重点发展国际航运、国际服务贸易、国际创新金融、科技创新、国际交往等功能。
根据规划,南沙还将建设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面向港澳实施更大程度的先行先试和更高水平的开放政策。加强与港澳在离岸贸易、高技术服务、教育培训、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医疗产业等领域的合作。充分考虑港澳人士在南沙生活的需求,完善出入境、通关、居留等服务设施,积极引入国际知名学校、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医疗机构。
广州还将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对标借鉴国际最高水平,在南沙、黄埔、空港经济区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
规划亮点
城市定位:
美丽宜居城市
活力全球城市
城市性质:广东省省会、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商贸中心、交往中心、科技产业创新中心,逐步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领型全球城市。
城市格局:
构建枢纽型网络城市空间格局
主城区:荔湾、越秀、天河、海珠四区,白云区北二环高速公路以南地区、黄埔区九龙镇以南地区及番禺区广明高速以北地区。
副中心:南沙区全域
外围城区:花都城区、空港经济区、知识城、番禺南部城区、从化城区和增城城区
新型城镇:相对独立的建制镇
乡村:农村居民集中居住区域
城市生态: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宜居花城
生态网络:维育市域生态资源集中分布的9大重要生态片区;构建“三纵五横多廊”的生态廊道网络
游憩网络:到2035年,生态公园数量从现在的108处增至138处,建成绿道网络3800公里,形成约1000公里登山健步步道
保护河涌:到2035年,全市河湖水面率达到10.2%
城市特色:
凸显广州国际化、现代化都市魅力
总体风貌:北部突出生态山林风貌,中部突出都市风貌,南部突出滨海风貌
文化景观:打造3个10公里的精品珠江景观带;对历史城区进行整体保护与活化;串联一批最能反映广州历史底蕴与文化特色、最能展现广州传统风貌的建筑、街道、街区
专家视点
规划高定位
广州将更加国际化
长期以来,广州被定位为广东省省会、华南地区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尽管广州近年已被国务院列为“国家中心城市”“国际商贸中心”,但广州“国际大都市”仍然只是一个本地人长期向往的目标。专家指出,这一次广州城市总体规划,通过正式文件确立了广州“活力全球城市”的定位,必将引领广州进一步走向国际化。
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规划超前
暨南大学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会员胡刚认为,草案首次正式提出全球城市的目标,定位比较高。提出“交往中心”,凸显宜居和活力,科技创新产业,表明今后将更加重视。
华南城市研究院(智库)副理事长伍岳峰认为,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草案的公布,充分显示了千年商都广州新一轮改革开放的预见性和前瞻性,是在国家一带一路大战略基础上,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增长极的重要举措。
该规划以国际性的视野,以网格型成市规划空间理念,拉大成市骨架空间,以城市群几何空间核心为着力点,重点突出南沙的核心地位,打造国际性航空、航运及科技创新枢纽城市,未来将成为引领广州建设成为生活宜居,活力全球,交通便捷,配套立体完善,文化传承风格鲜明,生态和美的国际化重大城市。
在广东省房地产行业协会理事赵卓文看来,城市定位为“美丽宜居花城,活力全球城市”,必将引领广州进一步走向国际化。未来,广州将更开放,更包容,更创新。创新科技、新文化创意将不断涌现,广州人将迎来新的生活方式。
胡刚分析,草案在规模上提出管理人口概念,即常住人口加上短期出差、旅游的人口,由于短期人口在使用城市的公共设施强度大,要求基础设施配置、公共设施的配置要跟得上,而今按照2500万管理服务人口进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是比较超前的,与北京、上海已是同一规模了。
南沙、新中轴线区域价值提升
位处珠三角几何中心的南沙地区,近年来先后迎来了“国家级开发区”“自贸区”等强大助推力。未来,南沙将迎来“粤港澳大湾区核心门户”定位所带来的巨大推动力。赵卓文对此十分看好:南沙发展的未来值得期待。
邓浩志则表示,南沙作为唯一副中心被正式提出。南沙选择全面发展模式,最终将成为相对“独立”的另一个中心,许多配套都不再会依赖主城区。自成一格将让南沙更宜居,其物业价值也将在价格上得到体现;另一方面若要实现副中心,南沙将有大量新增配套需要完善,未来南沙建设速度定会全面加快。
第二个就是广州城市新中轴线区域。草案明确提出,广州要“以珠江母亲河为纽带,展现广州山水相连的生态特色,以南北12公里的城市新中轴为统领,凸显广州国际化、现代化的都市魅力。”而要体现“全球城市”的花城风采,广州必须大力建设和强化新中轴线概念。赵卓文相信,广州城市新中轴线周边物业的价值也会伴随城市发展,成为值得投资的“国际物业”。
另外,大型公建配套和城市公园的周边物业值得期待。广州新城市总规落地后,未来将会有大量的大型公建配套和城市公园进入实施阶段,必将带来周边土地和物业的升值,值得发展商“按图索骥”,找到未来15-20年广州房地产发展目标用地。
彰显广州城市特色与文化
赵卓文分析,从草案来看,未来,广州的重点是要构建城市的综合型产业体系,三大变局值得关注:
首先是优质公共服务资源的均质化和均衡发展,教育、医疗卫生、养老和文化体育具体落实到每一个区,并有明确目标,将令到广州房地产的物业价值进一步扁平化。一些长期以来由于优质公共资源不足而引起的楼价偏低地区,将迎来新一轮的补涨。市中心区住宅物业价格是外围区域的3倍到5倍,这种“惯例”将被打破。
其次,文化地产迎来发展契机。草案提出,广州要彰显城市特色与历史文化。强化了广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体系。这中间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值得发展商去挖掘。“产业+创新+地产”将成为政府鼓励的方向。
第三,草案提出,建设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现代服务业为主导、先进制造业为支撑、都市型现代农业为补充的综合型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商只有在产业发展、项目创新和城市经营上为城市作出贡献,才有资格和条件获得优质的发展用地。“城市在改变,市场的规则也在变,广州房地产的发展思路也要变。”
专家建议
对接大湾区规划避免重复建设
华南城市研究院(智库)副理事长伍岳峰提醒,在实施规划时注意几点:
一是要加大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未来规划的对接及协同效应,优势互补,避免重复建设,浪费资源。
二是要对人口的发展预测要更加科学深入。尽管城市规划有2000万人口的人口控制规模,但流动性人口的增长不会受城市户籍的限制,因此在基础配套设施的承受能力上,要有预留空间和弹性。
三是在城市建设风格上,希望体现广州建筑文化传承,有条件的话,应让广州的历史地标建筑复话,展现盛世风华,体现千年商都的文化自信。
四是要注意城市规划与产业发展规划的协同性,加大科技创新、智慧城市的规划向导,使科技创新促进广州的产业升级,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硅谷经济廊带,以增强广州未来引领城市发展的后劲和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