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中文学习热传遍更广世界
国际中文教育大会日前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出席会议并发表主旨演讲。孙春兰指出,语言是沟通交流的桥梁纽带,各国对学习中文的需求持续旺盛,汉语人才越来越受到欢迎。现在很多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大中小学开设汉语课程,支持企业、社会组织参与中文教育,促进了中外人文交流、文明互鉴和民心相通。(《人民日报》12月10日)
在全球化时代,地球成为一个地球村。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增强,中国愈加深入地融入国际社会,“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等逐步成为世界热词,“中国模式”“中国方案”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经验和借鉴,世界各国了解中国和走进中国的愿望逐渐增强,促进了海外中文教育的持续升温。
语言与世界逻辑同构。我国语言学家许嘉璐认为,一种语言是否受到世人的青睐,最根本的是要看以该语言为母语的国家实力如何,看其对异文化的人群吸引力的大小。语言不但是一种交际工具,更是被赋予深化交流、强化合作、互联互通等资源特性,国际流行语的变化背后是国家综合实力的比拼。近年来,英语成为世界通用语言。通常认为,“中文热”是中华文化升温的表现,背后是中国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折射出外界想进一步融入中国“朋友圈”的热切心情。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意识到,要想搭上携手中国共同发展的“快车”,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就要学会与中国打交道,必须首先掌握汉语,这样才能跟上中国发展的节奏。
“中文热”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良好开端,有利于向全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展示好中国形象,让世界对中国多一分认同,让我们的朋友圈越来越大。中国政府因势而动、顺势而为,积极发挥汉语母语国的优势,在师资、教材、课程等方面创造条件,为各国民众学习中文提供支持,国际中文教育事业获得空前发展,中文走向世界的步伐明显加快。学中文的人数明显增多,中文的应用前景被广泛看好,中文国际化程度明显加深。
需要指出的是,中文及中华文化的推广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循序渐进,不断积累和创新,不能一蹴而就。综观世界,英国文化委员会用了70多年时间建立了200多个国外分支机构,德国歌德学院用了50多年在全球发展了144个分支机构。同理,中文及中华文化的推广也不能揠苗助长,需要在各方达成共识的基础上有序稳妥推进。
促进中文国际化,需要遵循语言传播的国际惯例,完善国际中文教育标准,完善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格局,构建更加开放、包容、规范的现代国际中文教育体系。要建构新型话语体系,创新话语方式,提高中国话语的感召力,展示具有情感冲击力的故事情节,把发展优势和综合实力转化为话语优势,让受众体悟中国的改革发展之道、大国外交之道和修身为人之道。要增强传播技能,注重站在受众的角度,不断增强中文教育的能力,把枯燥的语言转化为生动的讲述,不断提升传播中国声音的能力,做到言之有物,使人心服口服。要丰富教育内涵,创新宣传理念、话语体系和工作机制,拓展题材样式、内涵境界和传播渠道,把我们想讲的变成受众想听的,把受众想听的融进我们想讲的,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让中文生发出意想不到的妙处来。
推进中文国际化,要主动适应各国民众学习中文热情持续高涨的现实,配合支持各国各类中文教育项目,为全球中文学习者提供更多、更好的优质服务。譬如,发挥教育资源优势,整合孔子学院资源,打造汉语国际推广“航母”,打造更多像《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汉语桥》等精彩的综艺节目,利用大众传播手段增强汉语的吸引力,吸引更多人关注汉语,润物细无声地向世界传递中华文化,让中文教育入耳入脑入心,进而加快推动中文成为一种世界性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