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对改革课堂教学、教育管理、教育评价、课外活动四个维度的解析,系统探究了高中阶段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问题。
关键词:改革;创新;管理;标准
中国在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各项事业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来之不易,教育居功至伟。如今,知识经济变成了一种不可抗拒的历史趋势,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但是,这一切的一切都离不开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作为衔接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中等教育——高中教育,对创新型人才的奠基、催化作用,不可取代。其肩负的使命既光荣又沉重。
综观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和实践的种种文献,我们细心推敲和研究,自然会发现一个令所有从事中学教育的工作者不得不承认的主旋律是:让学生成为一个“人”,进而成为一个能创新、能实践,报效祖国、感恩社会的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据此,中学教育必须坚持学生能力培养为重,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才能成就学生的人生,回馈于社会,彰显出教育的价值,凸现出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高瞻远瞩。
那么如何在课程的实施中培养出高中生的创新能力呢?通过多年的教育实践与反思学习,个人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改革学与教的方式——让课堂成为创新的主阵地
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是,高中课程实施的主阵地是课堂。在教室这一方天地中,师生的教与学周而复始地进行,教学的目的得以实现,教师的知识得到了传承,教育精魂不断浸染、熏陶、塑造学生。学生的思想、意志、情感、学识、能力及理想、信念、品德得到提升和强化。
可是由于种种原因影响,学与教的方式选取完全服从于升学率的提高,而不是学生的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导致一些痛心疾首、无法挽回的人间悲剧频频发生。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改变学与教的方式。
在成都与全国采用的新课改模式里,成功者无不遵循以下几点:一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事,学校和老师不再喧宾夺主甚至越俎代庖。二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指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学习、调整学生学习、评价学生学习,让学生的学习始终能够处于高效之中。三是积极探索学与教的科学模式,将其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相结合并充分发挥出来。很显然,第三点是重中之重。因为只有师生合力,创新学与教的模式,教学质量与师生的自我成就感、幸福感以及教育目标,才能因之实现。当然,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大抓手。
如何改革学与教的方式来培训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变革观念,由“包办”代替变为“主打”引领
学习是学生的事。这一观念最近才被老师们逐渐接受。观念的改变,才会促使我们的行动随之变化。过去,老师把学生捧在手心,遇到学生不会的问题,老师倾尽所学,为其解决:解题时,一步步,反来复去,全是自己的思路,不顾学生的思维和认识特点;听课时,一次次,孜孜不倦,重复着自己的方法,不管学生的内在需求和个性心理。结果,学生的好奇心、体验感被摧残和磨灭,创新的冲动和求异的想法被扼杀。培养的学生成了“应声虫”、“植物人”和“考试机器”,他们还能有多少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正确的做法是,课堂上以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教学方法为载体,以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为途径,坚持保证学生学思结合,鼓励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自主探索、勇于创新,把学习还给学生!
2.扬长避短,由“全才”要求变为“特色”主导
根据教育心理学的一般规律,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具有独特的个性心理及人格。不论是他们的情趣、能力、性格、品性还是他们的知识、才华、眼界、理想,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如果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太苛刻地要求其固有的不足甚至缺陷,不顾及认知规律及个性心理规律加以教学,最终结果是事倍功半、事与愿违。因此,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学生潜能就显得特别重要,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绕不过的坎,必须正视和妥善解决。
正确的做法是:以特色教育、针对教育、潜能教育为主,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
建立优异学生脱颖而出的教学机制,对具有特殊禀赋和潜能的学生实施个性化培养。爱好书法的同学,可以通过中国博大精深的书法艺术对其进行熏陶,用优秀的书法大家的品性、经历对其加以鼓励和打磨,让其在艺术之美、艺术之魂、艺术之海中找到自我的别具一格的才华、精神、人生,确立起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生命脊梁,将之用于学习、用于生活、用于社会。那么,创新,对他们还是附加吗?成功,对他们还远吗?
金无赤足,人无完人。但是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总会有让我们值得赏识的亮点,总会有让我们惊叹的瞬间,作为教师,最重要的就是要去发现、发掘、强化、壮大这亮点与瞬间中蕴含的与众不同的光辉、光芒,让其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的财富。
有了如此的观念、这般的做法,学生自会自信、自强。创新的心理机制、环境因素就基本确立。只需辅以必要的引导和指点,创新的火花就必将迸发进而璀灿起来!
3.达者为师,由“高低”苛责变为“平等”共进
学生有个体差异,需要个性化教育。同时也说明进行合作学习有了可能。无数的教育改革的成功实践早已证明合作学习的价值。作为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爱恶”不能以学生成绩高低为二维坐标,应该以综合素质、个人所长为立体坐标,进行全面、肯定评价。在教师中、同学中建立起“八仙过海、各其其能”的平等心理,以及“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竞争心理,在平等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
一旦学生完成了对自我的肯定,不自卑、不自弃,就容易产生对学习对象的兴趣,并通过独特新颖的思路、做法,坚毅不弃的耐性、精神,去认识、掌握和运用。在与同学的合作中优势互补,在与同学的竞争中扬长避短,实现一次次的超越。而每一次的超越,都必会有创新的惊喜绽放开来!创新再不是学习之外的课程,而成了学习本身的内在需要!!
二、改革想与做的机制——让管理成为创新的助力器
如果说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会孕育和滋养创新的精神和创新的能力,那么,学校的管理通过科学的改革和变迁,必能变成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的助力器。
具体怎么做呢?这一问题一直困挠着许多教师和领导。下面对其一些基本原则加以探讨。
1.减少限制。管是为了不管。所以,为了充分体现出管理的有效性,在设计管理制度时,要尽可能减少对师生不必要的限制和禁止。不符合时宜、违背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规定必须果敢废除。对师生的管理要以引导为主,惩戒为辅。在管理的整个过程中,师生应该成为管理制度设计的参与者甚至主体、执行者、评价者,而不能仅仅成为管理对象、客体。这样,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下,才能更好地激发出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会避免过度管理带来的消极性、逆反性、敌视性。
比如,对学生的穿戴规定,许多学校恐怕都有“严禁戴首饰、染发、烫发”这一条。现在实事求是地说,它的存在价值有多大?答案否定居多。其实,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学生见美女、帅哥为之侧目,除了其独特内敛的气质外,适宜的穿戴、良好的外在形象也是原因之一。在学校里,培养学生审美的能力、创造美的能力是我们责无旁贷的。如果因为这一个僵硬的规定,让学生失去了体验美、创造美的过程或机会,无疑会成为教育的一个遗憾。或许,有学生染发、烫发不增其美,反而事与愿违,但是不能因之认为,染发、烫发不适宜所有的学生。至于说,有个别学生沉溺于外在形象的修饰,忽视内在美的提升时,我们只需略加引导、启发,让其重回正道即可,完全没有必要将之定为典型,以免伤其心,毁其名。其它条款,可以类推。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将人性定之为“恶”还是“善”?是主导“真善美”还是压迫“真善美”?
2.增加激励。教育的前提是对学生给予基本的信任、尊重、理解、宽容和激励、提醒。以信任为基,以尊重为径,对其优点加以激励,对其不足加以提醒,不能抱怨,更不能漠视。“赏识才能导致成功,抱怨更易导致失败。” 所以,作为管理者,在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中,要始终贯彻激励这一思想。
教育管理能够倡导弘扬先进、优秀、自觉等品行,鞭策落后、自弃、被动等弱点的指导思想,早晚会建立起人人以进步为荣,以落后为耻的校园管理文化氛围,推进管理效能的提升。
激励需注意三环节。首先,必须形诸于文,将其定为制度、精神,在师生之中开展大讨论、大辩论,将其深入人心,须臾不能忘也。其次,善于挖掘、评议在我们身边的突出典型,既不放过其品行中熠熠光辉的辐射之力,加以宣扬、肯定、赞叹,又不能以偏概全,一好百好,只能以事论事,还要提出更好、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发挥出典型的示范、带动、校正等作用。再次,形式多样,不要搞成审美疲劳。比如可以通过校报、校广播站、校电视台、校展示屏加以宣传、辐射;可以以物质、奖状对本人做出奖励;可以以美文、小品、相声、辩论、报告会等形式加以弘扬。总之,让师生时刻沐浴在真善美的浓厚氛围之中,从骨子里排斥、鄙弃假恶丑,实现管理的最优化。
3.保持平衡。当然,任何事情只能适可而止,不能矫枉过正。人毕竟是人,不是圣贤,孰能无过?教育管理的目的不是让大家不犯错,而是尽量少犯错,少犯低级错误,让更多的人少犯普通的错误。
如果我们的教育管理实现了以上三点,没有哪些无谓的限制、多了一些正面的激励,又没有过偏致左,这无疑会让师生的身心得到极大的解放和放松。师生自然就会把聪明才智用于开拓创新之上,在良性竞争、团结合作中去实现人生的一次次的超越和完善。
三、改革成与败的评价——让标准成为创新的参照系
1.指导思想。评价是行为的导向器,是价值选择的定向仪。对师生的行为起到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如何具体改革评价标准,这不是我能妄言的,对评价的指导思想却有一二点心得。众所周知,全国的高考,千条万条的改革,不如一条的改革,就是改变录取标准。如果不改变以分数论“英雄”的标准,师生的教与学的重点,必然是放于如何尽可能提高分数上,而不是其它,比如能力、创新等方面。小到一个学校的管理,评价的标准使用不当也会危害颇多。因此,以何种评价目的为指导思想必会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据此,作为教育的决策者,一定对此要慎重考虑,权衡得失,科学制定。实现评价有利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而不是被抑制或被摧残;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而不是被压抑或被泯灭!
2.培养境界。评价标准的具体条款姑且不论,但是通过努力,完全可以实现下面这一目标:培养出学生创新的几大境界。一是敢创新,二是能创新,三是爱创新。具体怎么做,专家们能够给我们一些更好的建议。但是培养学生创新境界这一中心,却不能偏移,不然又会走上以高分论“英雄”的老路。
四、改革得与失的坐标——让时空成为创新的新天地
1.改变一种观念。学生有创新的意识、创新的氛围、创新的参照,但是如何创新,创新的时空又何在呢?
回答这一问题,就必须解决一个观念问题——学生是不是只需掌握书本知识,不需要课外活动?掌握书本知识的方式,前面已经探讨过,必须改革,开辟出学生创新的主战场。同时,利用好课外活动,开辟出创新的的新天地,我们必须正视。
其实,课内、课外,理所当然应该成为学校教育发展的两翼,二者缺一不可,无法互为替代。课外活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社会化、促使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个性化、增添学习生活的乐趣、发挥学生特长等方面有着的重要作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必不可少的环节。
2.积极开展探索。既然,课外活动对学生的创新能力无可替代,那么,积极探索如何开展有效的课外活动,就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根据一线教育者的研究,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下课外活动形式值得借鉴:一是以社团为载体,进行专门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比如,我校创办的“科协”,通过举行讲座,举办小发明或小创造,方案设计,思维风暴等形式,对学生的创新观念、能力及方法加以激发、指导和鼓励,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是推广社会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这种方式,许多地区都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并用大量的实践成果证明了其对学生成长的不可或缺的作用。其实,这两种方式,对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提升,特别重要。因为,它要求学生必须去解决一个或多个问题,围绕问题,不断地进行设计、论证、检验、完善方案、措施,形成有价值的观点甚至理论或是模型进而实物。在这一漫长过程中,学生必将会遇系列到新问题、新挑战,如果学生能够认真对待,对其思维水平、意志品质、合作精神、科学精神都将带来重大的提高,最终会直接或间接有助力于其创新水准的提升。
总之,作为教育工作者,只要我们用心于研究,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当作教育的生命线,在各类课程教学实施活动中千方百计地革新观念、拓展时空,对教学改革、管理制度、评价标准、课外活动四方面不断优化,一定会让我们的学生成长、成才,小可修身,大可济天下!
参考资料:
[1]师英杰.人的创新能力的哲学研究 [D].中共中央党校. 2009
[2]余峰.基于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D].华中师范大学. 2009
[3]郅庭瑾.为何而教 [D]. 华东师范大学. 2001
[4]孙其华.创新精神培养与学校道德教育改革[D].南京师范大学. 2005
[5]阎亚军.知识教学与学生发展 [D].华东师范大学.2006
[6]俎媛媛.真实性学生评价研究 [D].华东师范大学.2007
[7]陈光.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初探.2011 年第6期创新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