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创新促进教科研“深度发生”

发布时间:2022-09-14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已被浏览:587

分享到:

针对当前中小学教科研普遍存在过程性管理薄弱、实效性显现不足、成果推广应用不多等现象,以及县域课题管理部门管理力量不足、管理方式单一,难以对教科研工作实施有效管理的现状,福建省德化县教师进修学校积极探索县域教科研管理“五五三”模式,实现学校的深度参与、教科研人员的深度卷入、区域教育的深度发展。

五项规范管理机制,建构县域课题管理框架。立足县域实际,德化县以“统筹规划、突出重点、专业引领、突出效益”为基本原则,建构了县域课题管理的基本框架。

一是整体统筹规划制。县教师进修学校教育科研管理处与县教育科学规划办合署办公,共同编制全县教育科学发展规划、课题指南和管理办法,加强整体规划和指导管理;每年初召开全县教科研工作会,对全县教科研工作进行总结部署和任务分解;出台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暂行办法,使课题管理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规范实施。

二是规范评审评定制。课题立项申报需要提交课题论证电子版文稿,委托异地专家匿名评审;课题结题验收从专家库中随机抽调评委或委托异地专家评审,最大限度做到客观公正。

三是课题工作学期汇报制。每个学期期末学校对课题开展情况按规定格式和要求汇总上报,县教育科研管理部门及时掌握课题研究的开展情况,并进行跟踪、检查、指导,夯实研究过程。

四是课题活动信息审核制。课题组每次开展研讨活动必须撰写活动信息报道,并及时上传到学校网站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科研部门网站。课题结题时,严格审核课题活动信息报道材料,以此引导课题研究的真实开展、扎实开展。

五是课题成果科学评价制。对课题研究工作的评价采取研究过程与研究成果并重,不仅看论文发表、获奖情况,而且注重对课题研究过程的审视;对课题研究成果的评价采取实践探索与理论提升并重的办法,不仅看课题研究的活动开展情况,而且关注在实践探索基础上的理论提升程度,关注成果的可复制性和推广应用价值。

五项指导服务机制,提升县域教育科研水平。建立教科研人员培训机制,定期组织课题负责人、学校教科室人员专业能力提升培训,提高教科研人员的课题组织、实施、管理和指导能力。

“三会”培训机制。课题立项后,教育科研管理部门召开课题负责人培训会,对课题的开题论证、活动开展、成果提炼等进行培训指导;中期检查结束后及时召开反馈会,通报中期检查情况并对后期课题研究进行针对性培训;课题结题验收后召开总结表彰会,交流工作经验,通报存在的问题,展示课题成果。

课题活动跟踪指导机制。教育科研管理部门要求获得各级立项的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立项文件下发三个月内组织开题;除课题组聘请省市专家进行指导外,一般情况下县教育科研管理人员均到场;对各课题组开展的过程性研讨活动,如中期报告会、课题研讨会等,县教育科研管理部门要进行有效的跟踪、指导、服务。

教科室主任培训机制。教育科研管理部门定期组织对学校教科室主任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培养科研骨干力量。

科研基地校引领机制。县教育科研管理部门以课题研究为抓手,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学校作为教育科研实验基地,引导基地学校名师、学科带头人、教学骨干积极投入,并搭建平台打造一批有优势、有特色、富于创新的研究团队,以点带面,推动县域教育的整体发展。

“科研开放日”研训机制。县教育科研管理部门适时举办“科研开放日”,通过主旨报告、微论坛、成果展示等多环节、多层面、多角度的汇报与展示,有效促进教科研人员的专业素养。

三项激励推广机制,促进科研成果推广应用。有激励才能更好地促进发展。总结反思机制。每批次课题结题验收后,县教育科研管理部门召开结题总结,对今后课题工作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意见。表彰激励机制。根据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暂行办法,每年对重点课题、优秀成果给予经费资助;出台德化县教科研成果和教学成果评选办法,每年评选一次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和教科研成果奖,每三年评选一次教科研先进单位和个人,调动教师、学校参与教科研的积极性。推广应用机制。对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具有重大示范作用、市县内具有较大影响的研究成果,在县域内专项推广实施,促进优秀课题成果在全县范围内的推广应用。

(作者系福建省德化县教师进修学校校长)

《中国教师报》2019年09月25日第15版

本站所有内容未注明“来源”均来源互联网,若内容侵犯您商业秘密、著作权、人身权等,请申诉提交反馈,也可以根据平台页脚处联系方式与网站客服联系,以便我们为你删除等处理。
返回